减少地域黑现象 舆情引导时要做好四点

 

来源: 政新在线

地域黑是指在不同地域的网民在网络回复话题时对其他地域人进行抹黑的一种现象,是网络情绪化表达的一种表现,往往呈现由事及人、对人不对事,为黑而黑等特点。受到地域黑攻击的,不仅限于特定的省市人群,实际上,无论哪里的人都可能受到地域黑的攻击,受到网络情绪困扰。

地域黑是一种网络负面情绪,表现为对特定地域或群体的偏见、歧视、对立化、污名化等,这种行为不仅可能误导公众的价值观,破坏网络生态,还可能引发不同地域之间网民的矛盾和互怼,让地域黑升级为相互谩骂攻击。

地域黑是如何来的?

地域黑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从时间线说,地域黑在融媒体传播环境之前就有,是一种刻板印象,源于地域水土、性格差异、经济水平、交流程度等。

由于不同地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教育水平、人文习惯、地理分界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不同地域的人在某些方面认识和习惯上的不同,这种差异感产生不理解,不理解生成误解,误解萌生对立,这种区域落差和习惯分歧,是产生地域黑的心理基础。

地域黑在互联网条件下,又变进一步放大,刻板印象升级为标签效应,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某地发生的一件有负面影响的事件,加深了对当地人的错误认识,或者是某地人在外地做的某件事,被当成某地人的普遍性错误。这其中,网络传播中的焦点放大效应格外明显,把涉及到的户籍区域当成事件中的重点,而这种放大往往伴随着信息传播中的夸大甚至篡改,添枝加叶夸大其词,引导着公众关注点放在哪儿的人哪儿的事上。

地域黑形成的另一个因素就是互动式对立,就是常说的不同区域网民打嘴架,本来应该讨论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但转化到地域黑上,就成为不同区域网民出于维护自身形象与尊严,出于调侃娱乐,出于个人的经历体验等进行指责和回怼,且这种互动往往言辞激烈、情绪偏颇、甚至已经脱离了事件本身,成了“我就是看不顺眼你,就是要骂你”“你凭什么说我,你也没好到哪去”式的无解循环。

按照网络无界,融媒体的信息传播是减少弥平地域差异,交流的平等畅通应该减少地域隔阂,但实际上网络传播却放大显性化了地域黑的现象,这是社会问题很值得思考。

如何减少地域黑现象?

减少地域黑行为是净化网络环境的一部分,会是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先应看到,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是反感地域黑的,这是社会的整体认识。再要理解,地域黑在网上的突显,也是网民非实名化、非理性思维、追求流量的表现。

现实中一团和气,在网上就戾气逼人,人的现实行为和网络行为方式是存在差异性的;在网络话题中,只要有人带起地域黑的节奏,就容易勾起相对人的兴趣,参与其中,并在这个过程中站队抱团,进一步强化集体无意识的情绪认同;越是涉及地域攻击的内容,越可能得到“认可”,增加互动提升流量,哪怕本身并不是这么想,但有利于获得流量的事就可为。

还要看到,减少地域黑是共同责任,对宣传主管部门来说,在进行地方特色宣传时,要注意把握认同理解的角度,不能出现表扬自己暗踩别人的情况;从网络主管部门来说,要形成对于地域黑话题的制约,发现就处理不让其成势;从平台管理方来说,要发挥主体责任,对发布不当内容的账号及时处理,让违规出圈者及时受到处罚;从网民角度,要保持对他人的尊重,不因为地域原因而歧视或排斥他人。

保持对事实的尊重,哪里都有好事,哪里也有可能发生问题和错误。保持对网络社交规则的尊重,网络社会人与人关系也是交互的,尊重会获得对方尊重,诋毁只会带来对方诋毁。

如何应对舆情中的地域黑?

地域黑往往在舆情事件中格外明显,并因此让舆情升温。从降低此类危害的角度,舆情引导时要做好四点。

一是避免添加舆情标签,特别是体现在当事人的户籍上,有些非必要的个人信息不要去强化,更不要过于具体,成为地域黑的靶子。

二是要加强通报后的评论引导,一定要把跟评互动做为通报引导的重要后续工作来看,评论区翻车或者是被带歪节奏,会直接影响公众的评价。对于涉及地域黑的评论要及时处理。

三是不要自己往地域黑的坑里跳。有些通报中会特别强调地域黑伤害,呼吁网民理性等话语,但往往作用是适得其反。这种显性引导,反而可能触发某些网民开展地域黑讨论的“热情”。

四是对于极端化挑起对立的地域黑网民和账户,要及时通报网信和平台管理方处理,不能看到了却置之不理此外政务新媒体在日常的发布时,要采用中立和客观的语言,避免使用笼统的表述,特别是减少地域区域指向性描述,把握好文化差异和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让通报更加客观、准确、全面,避免引发不必要的地域黑和矛盾。

上一篇新闻
李克强同志生平照片
下一篇新闻
李克强同志生平
您可能还关注
Tags: 关注民生

更多相关的新闻

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