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144小时过境免签”游 司法服务应靠前

来源:人民法院报

 

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带火了中国游,激增的入境人数也意味着各领域涉外纠纷类型、数量将产生一定变化。在中国“免签朋友圈”扩容的过程中,优质的司法服务也应靠前保障,有力护航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

“City不City啊?”“City啊!”近来,这样一句被外国博主带火的网络热梗引发国内网友及境外来华旅游博主争相模仿,其中City意指中国“洋气”“城市化”“新颖”“刺激”,而这一切都源于今年以来,一系列便利外籍人员来华政策措施的相继推出。截至目前,我国北京、上海等地的37个对外开放口岸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美国、加拿大、英国等54国公民持普通护照等有效国际旅行证件和前往第三国(地区)的联程客票,从中国过境的,可在口岸办理免签过境手续,在规定区域内免签停留不超过144小时,在此期间,外国人可以从事旅游、商务、访问等短期活动。

国家移民管理局近日披露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通过免签入境854.2万人次,同比增长190.1%。国家移民管理局新闻发言人表示,预计今年下半年外国人来华热度将持续升温。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吸引了越来越多“说走就走”的外国游客到来,他们在这里既感受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又体验到了现代中国的方便与快捷。据了解,海关、电信企业、移动支付平台、旅游景区等针对外籍游客进出境、移动通信、线下支付、票务预订等现实需求及时响应,改善服务的同时推出了不少创新举措。

笔者认为,在中国“免签朋友圈”扩容的过程中,优质的司法服务也应靠前保障,有力护航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原因在于,一方面,入境旅游涉及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各领域,由于习惯不同、语言不通、经验不足等因素,外籍游客在旅行中的诸多环节都有可能遭遇民事纠纷,例如,因产品质量、旅游期间引发的消费争议,因参与高风险娱乐项目引发的人身安全纠纷以及地接社与组团社之间因组织外籍游客来华引发的合同纠纷等。另一方面,由于外籍游客对我国的法律法规不尽熟悉,一些行为也许在其本国合法合规,但在我国却可能因扰乱公共秩序或违法而受到行政处罚或刑事追诉,进而引发行政诉讼或刑事诉讼。

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带火了中国游,激增的入境人数也意味着各领域涉外纠纷类型、数量将产生一定变化,对此,作为司法机关,我们需做好情况预判并制定针对性应对措施。一般来讲,外国游客过境停留时间较短,一旦涉诉,其程序运转相较国内诉讼来讲明显手续繁琐、耗时较长。为了让来华游客尽量不因纠纷无法得到妥善化解而留下遗憾,或者在诉讼时尽可能地感受中国司法的公正与效率,笔者建议,适用外国人过境免签政策城市的当地法院、重点景区所在地派出法庭可靠前谋划、主动作为,对于外籍游客在旅行中可能遇到的常见矛盾纠纷做好提醒,建立健全涉外多元解纷机制,充分借助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力量,促进涉外纠纷的快速和有效解决。对于调解无法化解的案件,则应及时引导转入诉讼程序,依法高效进行处置,并以平等保护为原则,在相关案件处理中注意统一法律适用及裁判尺度。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人民法院保障高水平对外开放离不开涉外法治人才队伍的建设。因此,我们还要通过培育、引进、合作等多种渠道,加快构建应用型、实务型、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及时响应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新要求。同时,要善于借助现有人才力量和典型案例,面向外国游客加大多语种普法力度,努力从源头上减少相关领域涉外纠纷的发生。

  (原文: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 ​刘津宁)

上一篇新闻
滥用“七天无理由退货”规则,谁为不诚信买单?
下一篇新闻
发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动员令
您可能还关注
菜单